1、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(草案)》,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促进公平竞争提供法治保障。会议指出,近年来通过推进商事制度等改革,市场主体数量在“十三五”期间新增6000多万户,增强了经济活力和韧性,促进了大量就业。要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,尤其要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这一基础性制度。(中国政府网)
2、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,为更好促进美在华企业更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,发改委举办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——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交流会,帮助美在华企业更好理解我发展政策理念,释疑解惑,为企业提供更好服务。希望中美工商界发挥互补优势,谋求共同发展进步。(证券时报)
3、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,中德农业合作已成为双边农业合作的典范,双方要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,配合新一轮中德政府磋商,巩固拓展农产品贸易,加强乡村建设交流互鉴,强化中德农业中心功能,促进粮食减损等粮农事务。(中国证券网)
4、澳门行政长官贺一诚表示,澳门特区政府正关注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,将与人民银行保持沟通,适时开展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行性研究,配合长远发展需要。(新华社)
5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司司长唐芳林表示,我国草原修复投入严重不足。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建设标准低,退化草原综合治理等一些十分迫切的建设内容尚缺乏资金支持,治理退化草原急需的乡土草种繁育缺少必要投入。(第一财经)
6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岳仲明表示,生物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“新疆域”。将于今年4月15日起施行的生物安全法,全面规范生物安全相关活动,聚焦生物安全领域主要风险,就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和动植物疫情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安全等作出针对性规定。其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生物安全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。(新华视点)
7、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表示,一季度外贸好于疫情前水平,预计全年外贸增速将呈“前高后低”走势。一季度中国进出口增速创2011年以来同期新高,好于疫情前水平。出口附加值也在提高,手机、家用电器、汽车、液晶显示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单价分别上涨了7.1%、4.5%、6%和5%。(中国新闻网)
8、欧阳明高表示,氢能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最佳途径。在能源利用的充分性方面,氢能大容量、长时间的储能模式对可再生电力的利用更充分;从规模储能经济性上看,固定式规模化储氢比电池储电的成本低一个数量级;与电池放电互补性上,氢能是一种大容量、长周期灵活能源;此外,氢能制运储方式灵活,有长罐拖车、管道输氢、长途输电结合当地制氢等方式。(界面新闻)
9、3月份,全社会用电量6631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9.4%。1-3月,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9219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21.2%。(证券时报网)
10、央行将继续完善常态化银行业压力测试机制,计划在2021年对全部4024家银行机构开展压力测试,进一步发挥压力测试在有效识别高风险机构、高风险领域和系统性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,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的前瞻性、科学性和有效性。(中国金融)
11、中国3月末央行外汇占款环比减少81.6亿元,至21.2万亿元人民币。(证券时报)
12、心灵点滴:不想见的人,不必勉强见,不想做的事,可以先搁置,精进自己,才是关键。